(1)复制方法 成年大鼠适应环境稳定后于术前12h禁食,不禁水。按0.25ml/100g体重的剂量经腹腔注射2.5%戊*钠麻醉,动物仰卧固定,手术区常规消毒铺巾。大鼠经上腹剑突下正中切口进腹,显露肝下间隙,确认胆胰管及肝门部肝总管,暴露胰腺头部,用左手食指垫起中段十二指肠,辨认肠管壁内潜行十二指肠头后用5号注射针头于十二指肠外侧壁无血管区戳一小孔,硬膜外导丝(斜行截去头部侧孔)从小孔进入肠管后沿头方向探入胆胰管(应无阻力感),并与胆胰管呈平行方向顺行推入110~115mm,并用显微*夹管固定,同时于肝门下肝管汇合处用另一显微*夹闭肝总管。硬膜外导丝末端连接输液转换器后按0.1ml/min的速度,注射用微泵逆行注入造模剂的5%牛磺胆酸钠0.1ml/100g体重,注射完毕停留4min,移去硬膜外导丝,逐层关腹。 (2)模型特点 建立一种理想的(Acute Pancreatitis, AP)动物模型是进行胰腺炎临床科研的先决条件。理想的 AP动物模型必须具备在组织形态学改变、疾病发展过程、治疗反应上与人类AP病理生理特点相类似,且应具有模型稳定、重复性好、费用低廉、操作简便等特点。目前活体AP动物模型制作常用方法大致有胰管结扎法、十二指肠闭袢法、胰胆管穿刺注射法、胰腺被膜下注射法、胰胆管注射法结合静脉输注法、蛙皮素联用脂多糖腹腔内注射法等。上述方法均能诱导出不同病变程度的AP动物模型,但各有其优缺点。①胰管注射法,致病因素与临床相似,可以模仿胰管梗阻、胆汁反流等病因形成,通过改变注射速度、注射持续时间、药物浓度,可以产生轻重不同的胰腺炎。②胰腺被膜下均匀注射法:此方法可建立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合并 MODS大鼠模型,克服了雨蛙素注射法和胆胰管结扎法诱导产生的胰腺炎病变程度较轻,逆行胆胰管注射法病程发展快、死亡快的不利因素。③电针刺激法:电针刺激胆胰管末端,诱发包绕在其周围的平滑肌剧烈收缩及舒张,这与临床胆石刺激胆管口括约肌(Oddi muscle)的剧烈收缩和舒张很相似,二者均可导致神经体液的变化和胃肠肽激素及受体表达平衡的失调,也可使胆总管内压力升高而导致胆汁逆流入胰管。该模型更符合于临床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病理生理的发生过程,它的建立有利于急性胆源性胰腺炎发病机制的研究。④乙硫氨酸饮食法:根据不同实验目的,可以采用不同喂养时间来控制疾病的严重程度,使其死亡率在0%~100%之间。实验模型出现腹水、酸中毒、低氧和低血容量症,可充分评估模型动物的病程和病理生理学。⑤雨蛙素注射法:不需手术,对机体内环境影响较小,操作简便,易于复制,重复性好;所致AP在形态、生化改变、时间进程上与人体AP相似;但Foitzik等认为,雨蛙素诱导的AP并不适合作为AP治疗研究的动物模型,因为对于大鼠或更大的动物,雨蛙素仅能诱导轻型水肿型AP,而在人,轻型水肿型AP是一种自限性疾病,不需特殊治疗亦可*恢复。⑥腹腔内注射大剂量L-*法:制作方法简单,价廉,不需特殊材料及设备,重复性好,损伤小,病变程度在不同的胰腺部位比较均匀*,不剖腹,且与人类ANP的病程及组织学改变相似。本模型特征表现为胰腺的显著水肿、组织学改变(腺泡细胞胞质内空泡形成、间质水肿及白细胞浸润)以及血清*活性升高。且方法简单,大鼠死亡率低,存活时间长,对药物的治疗反应性好。 (3)比较医学 目前在临床上由于对胰腺炎的发病机制认识尚不够全面,现在还不清楚是否在不同类型的胰腺炎中存在着一种共同的发病机制,关键的问题是到目前为止还无任何一个胰腺炎动物模型可以*地模拟人类胰腺炎的发病机制。对胰腺炎动物模型的治疗有一定效果的药物和方法,却在临床胰腺炎患者身上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 Steinberg等报道,在25只急性胰腺炎的动物模型中,用一定的方法给予治疗使生存率提高了81%,但是同样的治疗方法在临床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却没有取得同样的疗效,生存率仅仅提高了7.7%,这主要是因为动物模型的胰腺炎发病机制同临床人类的胰腺炎之间存在着*不同的发病机制,所以应用本方法建立的胰腺炎动物模型并不能*代替和解释临床人类胰腺炎的发病机制。 |